如果冲突发生了,应该如何处理呢?其实,找到一些和学生的相处之道,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帮助,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。
有时候,班上的学生淘气起来真的能把人气得不轻。但是,老师,一定要注意把控自己的情绪。不要冲动,不要真的和孩子生气。
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,教师可以尝试自我调节心态、自我调节情绪,努力在复杂的情绪氛围内,控制自己的情绪,进而避免师生矛盾的产生。
石家庄家教一位老师这样写道:记得有一次,学生正在按我的要求默写课文,只有一位学生在做数学题,他平时就重理轻文,有些自傲。
我当时很生气,真想大喊“某某给我默课文!”但我意识到:他那么要面子,强硬不会让他马上收起。
我静观其变,果然他无动于衷。我走到他跟前,说:“呦,某某都要成小数学家了,语文老师可要‘吃醋’啦!”
这位同学顿时脸红了,尴尬地冲我笑了笑,赶紧加入默写的行列。巧用幽默化解冲突这就是一种特别明智的方法。
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非常微妙的,过远则有生疏之感,过近则生戏谑之忧。
与学生保持多大的距离才适当呢?其实距离也要因人而异,区别对待。
比如对那些比较自卑的学生,应该与他们保持较近的距离,对他们多加鼓励,唤醒他们向上的动力;
对于那些性格活泼,“吃硬不吃软”,自制力较差的学生,应该与他们保持相对远的距离,用距离的空间形成其心理上的“威慑”,给他们一种威严,唤醒其自责、自省的意识。
3.适当给个“台阶”下!老师也需要给学生留些“面子”
给学生留点面子和台阶,既是给自己留台阶下,也是用行动去感化学生。
学生也都是有自尊的人,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。有的学生会性格倔强,承受能力差,如果老师的话太直接他们一般接受不了。
批评学生要做到精确无误,“批”与“评”有机结合。批,是对学生的错误或缺点予以指出、纠正。
评,是对学生所犯错误进行评论、评判。批评的目的在于通过批评达到纠正、帮助、指导的目的,使被批评者找到差距,明确事理,避免重犯。
陶行知先生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的男同学,当即阻止了他,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。
放学后,陶行知来到校长室,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。
可一见面,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,并说:“这是给你的,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,而我却迟到了。”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。
“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,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,你立即就住手了,这说明你尊重我,我应该奖励你。”王友更惊疑了,他眼睛睁得大大的。
“我调查过了,你用泥砸那些男生,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,欺负女生,你砸他们,说明你很正直,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,应该奖励你呀!”
王友感动极了,他流着眼泪后悔的说道:“陶.....陶校长,你.....你打我两下吧!我错了,我砸的不是坏人,而是自己的同学呀!”
陶行知满意的笑了,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,说:
“为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,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果,可惜我只有一块糖果了,我的糖果用完了,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!”
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。这种教育效果是用任何尖锐的批评和攻击都不能达到的。
顶撞事件发生后,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,很脆弱。所以,在事件发生后,先不要急于采取行动,而是要冷静,静下心来思考。
有一位老师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,他很调皮,在他们班的学习成绩也很一般。
由于父母经常赌博,甚至在家里开设赌场,孩子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,而且父母经常由于输钱而吵架,有时候就会拿孩子撒气,家庭的影响使孩子的心灵留下大的创伤。
有一天上课,孩子心不在焉,这个老师就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,孩子站起来大声说:“我不会!”
老师说:“不会,怎么还理直气壮的?”他说:“不会就是不会,干嘛不叫那些会的人!”
当时就和老师较上劲,老师很生气,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。
但事后回想孩子一连串的表现,意识到他不敬顶撞只是表面,在那孩子的内心深处是并不愿意这样做的。
于是课后找那个孩子谈话,谈话过程中老师没有责备他的“不敬”,而是从内心深处了解孩子顶撞老师的原因,看到老师并没有要批评他的意思。
课后,这位老师深入这个孩子的家里,和家长做了一次长谈,家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做法给孩子带来的伤害,从那以后这个孩子每天都能以积极饱满的心态来对待学习。
对于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可以采取公开场合的大会、公众或通报等批评方式,进行集中批评,使当事人深思反省,对其他同学警示提醒。
对于个别及少数同学的问题宜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,尤其是在面对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。
情绪变动同个人性格紧密相关。对于内向型同学,批评的重点在于开导,态度要和缓,必要时可避开其他同学,以满足保护此类学生的自尊心;
对于外向型同学,批评要采取以柔克刚,任其倾述宣泄后,再与其讲道理。